每周一堂(71):福临堂

福临堂处在沙廉坡,坡众少,四周毗连伊班友族地界;一片荒凉,山兽繁多。

福临堂事工始于1933年秋,圣日借用会友吴美仕府上大厅举行聚会历时两载。

初期,倡建圣所之创办人吴郎仕、俞昌松、吴美仕及池元宗诸会友,刻苦筹备百余元,经请示于富雅各教士后,决定购买八依甲荒地。继而在该地上建造一座教会与学校共用之木屋,名称为福临堂与嵩山学校。该牌板系黄星辉区长题署。

当时教会与学校相铺合作,校长可代理传道,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圣日崇拜。

战后,教会复原,青年团契极为活跃,曾引导不少伊班友族归主。

由于初期建筑历时将近40年,经已陈旧破烂不堪, 乃于1974年开始筹建新堂。1975年11月23日,新堂落成。

1979年,沙廉坡卫理幼稚园正式开办。

自1985年至1990年,沙廉路两旁土地开始发展,政府食水过滤站设立,推动了地方成长,对教会亦是一大成长挑战。

图:福临堂外观

 

图:福临堂内观

 

 

延伸阅读:每周向你介绍一个堂会——《每周一堂》 

————————————————————————————————————

更多本会消息可留守:

砂拉越华人年议会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scacmy/

《卫理报》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weiLiBao

年会资讯传播部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icbsarawak/

每周一堂(70):懿光堂

懿光堂发展,是在初移殖于加拉知坡者的杨向道、黄贤瑜、黄回灿、陈金才、陈家才、薛生瑜和姚朝凤七个家庭,于1936年组织董事会;议决建筑教堂与学校于吴生发所奉献之一英亩土地上。

当时建筑是教会和学校共用的。不久后也建筑教师兼传道之住屋。以后因学生人数加增,就另建一同样大之建筑物为教室。联军光复后,教会与学校就分开办理。

新教堂在1971年4月24日落成。

图:懿光堂外观

 

 

图:懿光堂内观

 

 

延伸阅读:每周向你介绍一个堂会——《每周一堂》 

————————————————————————————————————

更多本会消息可留守:

砂拉越华人年议会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scacmy/

《卫理报》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weiLiBao

年会资讯传播部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icbsarawak/

每周一堂(69):侨恩堂

侨恩堂的前身是「芦仙布道处」。

1974年开始,有牧师开始在如楼和如仙之间往返事奉。芦恩堂就近照顾这间布道处的圣工。

当初,聚会处是租来的。后蒙林玉芳自动捐地供建会所。由于距离巴刹较远,当年又没有通路,因此暂在林弟兄的薰房旁建一聚会处。

新会所便于1986年建成。

1990年之后,崇拜地点迁移至如仙新店,借用会友詹清秀弟兄的店屋,荣兴号。

如仙侨恩堂后来就在今日的同侨小学旁建立起来。同侨小学校地,也是属于教会所拥有。

图:侨恩堂外观

 

 

图:侨恩堂内观

 

 

延伸阅读:每周向你介绍一个堂会——《每周一堂》 

————————————————————————————————————

更多本会消息可留守:

砂拉越华人年议会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scacmy/

《卫理报》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weiLiBao

年会资讯传播部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icbsaraw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