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说外邦人是狗?

问题:
耶稣曾对一位外邦妇人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耶稣将外邦人形容成“狗”不是不敬吗?在今天这么看重各种族应互相尊重的时代,这样的经文要怎么解释和应用呢?
解答:
由于这个案记载在马太福音第十五章,我们需要从马太福音的大前提开始谈起。
马太福音是主耶稣的门徒之一,马太的着作,他是作罗马帝国税吏的犹太人。他所写的这本福音书,其中一个特色就是,以耶稣的家谱作为开始。当时,犹太人的家谱是由犹太公会和圣殿保存的。因此,在耶路撒泠的圣殿于公元七十年被罗马军毁烧之前,耶稣作为犹太后裔和大卫王后人的身份仍可被查证。很特别的是,耶稣的家谱里竟出现四位女性的名字:她玛(马太福音1章3节),喇合(马太福音1章5节上),路得(马太福音1章5节下),和乌利亚的妻子,即拔示巴(马太福音1章6节)。她玛是雅各的第四个儿子,犹大的大媳妇,乃迦南女子(创世记38章);喇合是一个住在耶利哥城的妓女,也是迦南人(约书亚记2章1节);路得是士师时代,拿俄米的第二媳妇,乃摩押女子(路得记1章);拔示巴则是赫人乌利亚的妻子,乃犹太人,后来被大卫以恶计娶来为妻,生了所罗门(撒母耳记下11章)。单从这四位女子在耶稣的家谱中被刻意提起来看,就可知道马太福音绝不轻视女性,包括外邦女子。马太相信,上帝不只要把救恩赐给她们,更在救赎计划成全的过程中,早就重用她们,算她们在内!
以上述的大前提来看马太福音15章21节-28节的个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马太绝对没有把耶稣描绘成一位民族主义者的意思,否则在第一章的家谱中,他早就不提那些迦南女子的名字了。但为何15章21节-28节会记载,主耶稣似乎对这位从加利利西北部而来,求祂帮忙赶鬼的迦南妇女,说了两句听起来充满民族主义味道的话呢?“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24节)“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26节)
圣经学者提出好几种解释。有者认为,主耶稣讲“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是表达祂的救赎计划有先后次序,即先让犹太人认识祂就是基督,之后再透过犹太基督徒把福音传给外邦人。另有人指出,主耶稣的两句话是要一方面试验迦南妇女的信心,另一方面藉这机会教导门徒们信心的重要性。也有学者按希腊原文的亮光解释说,主耶稣虽用“狗”来比喻那位妇女和她的女儿,但这个字kunarion其实是指“小狗”或“家犬”,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宠物(当时的确有希腊人养狗当宠物),是个亲切的字,而不是犹太人一般用的“恶狗”那个字。这表达主耶稣实在关心和顾念这妇女及她女儿的需要。
我认为,主耶稣说这两句话,其实是要反映当时一般犹太人,甚至那些正在跟随祂的门徒们,对“大卫的子孙”基督的期待,以及对外邦人的态度。当时,犹太人多认为,耶和华所差来的弥赛亚或基督,即“大卫的子孙”(9章27节;12章23节;15章22节;22章42节),“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的!这就是为何门徒会对主耶稣说::“这“外邦迦南”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15章23节)还有,犹太人也认为“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他们视外邦人为狗,认为他们无份于上帝的救恩。
耶稣知道犹太人心中这些根深柢固的弥赛亚观和民族主义心态。因此,祂刻意在实际的个案中,即一位迦南女子来呼喊求助时,当着大家的面,把一般犹太人的弥赛亚观和民族主义心态用两句话表达出来:“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当这两句话被说出时,一方面,它成了对迦南妇女信心的考验,另一方面,它成了犹太门徒再思自己的弥赛亚观和民族主义心态的契机。耶稣要一石二鸟。
令人意外的是,这迦南妇人竟说了充满信心的话:“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15章27节-28节)主耶稣当着犹太门徒的面,称赞和回应了这妇人的信心,叫鬼即刻离开她的女儿(参考马可福音7章28-30节)。对马太福福音的读者来说,这外邦妇人的信心,不能不令他们想起,在第一章就提到的耶稣家谱中三位蒙恩的迦南女子,在第二章提到的从东方长途跋涉以信心跟着东方之星来拜见基督的几位愽士,以及在第八章提到的迦百农百夫长如何因信心经历主耶稣医治他仆人的瘫痪病。
因此,马太福音由始至终都没有藐视外邦人,主耶稣更没有对外邦人不敬。万邦都在祂的思念中(马太福音8章11节“我又告诉你们: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丶以撒丶雅各一同坐席”),万民都在祂的心中(28章19节“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祂降世的目的就是要把世人从罪恶中救出来(1章21节)。
在这注重各种族应互相敬重的时代,马太福音15章21节-28节的个案深具意义和启发性,至少有两点:
一,主耶稣基督对犹太人和外邦迦南妇女一视同仁,不存偏见。在祂的眼中和心中,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祂的百姓”(马太福音1章21节);祂要天国的福音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24章14节)。早在公元前八世纪,旧约先知以赛亚就说了,耶和华要基督“作众民的中保,作外邦人的光” (以赛亚书42章6节;49章6节)!难怪使徒保罗会说:“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丶希腊人丶自主的丶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拉太书3章27节-28节)其实,创世记1章26节已经宣告,人人在创造主的眼中都是同样尊贵的,因每一个人,或男或女,都是真神按祂荣耀丶慈爱丶智慧丶公义的形象造的。
在这伟大的真理亮光和主耶稣的榜样之下,目前,马来西亚的基督徒岂不是要挺身而出,公开表示和支持中庸,拒绝种族与宗教极端主义吗?我们岂不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民族和睦共处,促进社会的友爱和稳定吗?我们岂不是要把握眼前的时机,为各民族在国内能享平等(包括宗教信仰上的自由),而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吗?我们岂不是以智慧与和平的方式,对抗任何国内有欠公平和仁义,且违反联邦宪法及精神的事情丶运动和法令吗?
二,主耶稣基督领门徒走出自己的圈子,与多数群体和其他群体接触相交。当时,主耶稣带祂的学生们离开加利利西北岸的革尼撒勒平原,到异教徒之地推罗丶西顿的境内去(马太福音14章34节;15章21节)。这个地区会勾起犹太人许多回忆,其中有很不是滋味的,例如,西顿曾是邪恶的皇后耶洗别的家乡(列王记上16章31节),也有比较正面的回忆,例如,曾经有一位妇人透过先知以利亚经历上帝的供应和医治之恩(列王记下17章8节-24节)。显然,主耶稣正领门徒们跨越民族丶文化丶沟通的藩篱和障碍,与当时代的非犹太群体接触,把“充充满满的恩典和真理”也带到外邦人当中,去祝福他们(参:约翰福音1章14节)!
今天,亚洲有大约44亿人口,但每一百个人当中只有五个是基督徒;马来西亚有三千多万人口,每一百个人当中有九个是基督徒。因此,在亚洲和马来西亚,基督徒都属少数团体(minority group)。主耶稣留下的榜样是,基督徒要在各国里勇敢跨越民族丶文化丶沟通,甚至过去伤痛回忆的藩篱,与所住之地的邻舍,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又诚恳地建立,或重建,友好关系。基督徒和教会当透过好品格和热心为善的表现,以及参与社区建设与讨论国家事务的使命感,叫身边的其他公民感受到基督徒发光作盐的贤能(马太福音5章16节)。此外,基督徒也当预备为义受苦,不怕人的威吓,也不惊慌畏缩,在各种形式的逼迫和压迫来到时,存刚强丶仁爱丶谨守的心,同心祷告,齐心站稳,捍卫自己和其他群体的权益,对抗霸权和黑暗,促进国家的和谐丶稳定和成长(彼得前书3章13节-17节;提摩太前书2章1节-2节;提摩太后书1章7节)。基督徒要兴起,靠上帝的恩典,在各界力求卓越的表现和贡献,以致能从各方面(如教育丶经济财富上)祝福身边的多数和少数团体,叫他们看见基督福音的好处,体验上帝国度的降临。
感谢主耶稣基督智慧丶仁爱丶公义丶勇敢的榜样,基督徒要跟着祂走,深信十架后必有复活,困难和逼迫必不能消灭我们的见证。十八世纪英国的布道家和社会改革家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曾说:“由于上帝动工,因此我们能够有所作为;也因为上帝动工,因此我们必须有所作为!”(God works, therefore we can work; God works, therefore, we must work)

(文章作者:刘世尧牧师)